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8 15:09:45  浏览:851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地震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
第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镇和人口集中居住区、交通干线、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水利工程和环保工程、矿山、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等。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组织地质灾害事件纠纷的调处和裁决;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
市地、县(市)地质矿产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协助地质矿产管理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并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二章 地质灾害的预防
第九条 制定国土资源开发整治规划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论证时,必须作出地质灾害预测,并制定合理利用、保护地质环境及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案。
第十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项目,由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必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勘查评价。
第十一条 承担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评价的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的申请和颁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评价成果的审批,应当按照计划任务书的审批权限及相应规范要求,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未经审查批准的成果报告,不得作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依据,有关部门不得自行批准。
第十三条 进行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必须按国家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成果资料的汇交,按照《全国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险区的确定,由市地地质矿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经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严禁采矿、削坡、炸石、破坏植被、堆放渣石、抽取地下水以及其他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地质矿产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状况进行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防治规划经计划部门核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监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制度,由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对危及本单位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所获监测数据和资料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应报送当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预报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发布。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由省或市地地质矿产管理部门在地质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发布。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或者扩散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报。

第三章 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十九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管理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第二十条 因人的行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造成地质灾害的单位或个人承担治理责任。
因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治理。
对于一时难以认定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地质矿产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认定。
第二十一条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竣工后,必须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破坏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设施、场地及设备。地质灾害的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确有必要拆除的,必须经主管部门会同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共同核准。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质矿产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不能改正的,视情节对其单位可处以3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个人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各级地质矿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11月2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石家庄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修正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石家庄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修正案


(2003年5月16日石家庄市第11届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3年5月23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公布)



《石家庄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客运出租汽车除应符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辆管理的统一规定外,还须符合下列规定:(六)车容美观、整洁、卫生、不得在车体上设置广告。

修改为:(六)车容美观、整洁、卫生。

同时增加:(七)在车体上设置广告的,应按规定到交通、工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广告不得覆盖车身客运标志,不得遮挡行车安全视线。

第二十六条:对违反本办法的,由交通局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九)车容不整洁、不卫生的,在车体上设置广告的,不使用服务用语,随意停放车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每项处以五十元至二百元的罚款。

修改为:第二十六条:对违反本办法的,由交通局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九)车容不整洁、不卫生的,在车体上设置广告不符合规定的,不使用服务用语,随意停放车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每项处以五十元至二百元的罚款。



广州市农村征收教育费附加暂行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农村征收教育费附加暂行办法
广州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大农村教育经费来源,根据《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征收范围:市属各县、白云、黄埔、天河、芳村、海珠区(以下简称区)的各乡(镇)农村范围内的乡(镇)村企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农业(含林、牧、副、渔)以及核定征税的各种联合企业、专业户、个体户都要按规定缴纳教育费附加。
民政部门为盲、聋、哑、残人在乡(镇)举办的福利企业和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举办的工厂、农场企业(包括中专、技工学校实习工厂)免予征收。
第三条 征收率。
1.乡(镇)村的工商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包括个体工商业户),按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千分之三计征;
2.农业户(含林、牧、副、渔)按人均纯收入百分之二计证。并以上年收入为当年的计算依据。农村五保户和个别收入低于当地贫困标准水平的,可以免征。烈军属及获得计划生育奖的农户可以减半计收。
第四条 征收办法。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由县、区人民政府根据乡(镇)村的具体情况,协调本县、区财、税、工商、粮食部门,把征收工作落实。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在当地银行设立专户存入。
第五条 农村教育费附加的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在已设立的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每年年初由教育管理委员会(或教育办公室)提出具体安排使用计划,报乡(镇)政府批准,乡(镇)财政部门负责监督。年终向乡(镇)政府报告教育费附加的收支执
行情况,并逐级上报教育、财政部门。
第六条 农村教育费附加的使用。乡(镇)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应用于本乡(镇)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使用范围:中、小学校舍修建、教学设备购置和教学行政费的补助、教师的培训及奖励费等,实行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和平调,违者应追究责任。
第七条 教育费附加开证后,还要继续坚持多渠道集资办学,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捐资助学。不要因征收教育费附加而减少其它方面对教育经费的安排。
第八条 县、区人民政府每年对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县、区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镇)财政收入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县、区下达到乡(镇)的教育经费,不能因征收教育费附加
抵减。
第九条 本办法授权广州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县、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条 本办法从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起实行。




1988年8月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